水资源价值核算与定价机制为何急需深化研究?!

2015年,联合国提出,水资源定价需确保民众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防止因经济状况不同而导致水资源获取的不平等。下面,我们将逐个探讨几种广泛实施的水资源定价策略。

可承受能力法

可承受能力法是一种以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的水资源定价方法,它通过考量用户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能力,来评估他们对水价的接受程度。以Amoah为例,他运用了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和特征定价法,研究了加纳农民对新型供水系统的价格承受能力,这一研究对于推广钻井供水系统具有积极作用。此方法常未充分考虑水资源在具体应用中的经济代价和商业价值等多重因素,因此,在推动水资源高效使用方面,多少显得有所不足。

全成本水价法

根据水资源供应者的成本来确定价格。这种方法,即全面成本水价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被广泛采用。国际上普遍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其关键在于确保供水企业能够覆盖成本并获得适当的利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水价揭示了供水成本,资源水价体现了机会成本,而环境水价则揭示了环境的外部成本。

需求测定价法

水需求被视为决定水价的关键因素,据此,价格制定会依据市场需求强度。Schoengold的研究显示,农业对水需求对价格波动的反应系数为-0.787。此外,他还提到,这种敏感度受到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技术的限制。沈大军等人觉得,水价对供需关系有影响,但考虑到各地情况各异、收入水平不等、用水种类繁多等因素,要精确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确实挺难的。

CGE 模型定价

CGE模型主要用于揭示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相互影响。它能够对水价形成的机制进行详尽剖析。不过,建立这样的模型相当繁琐,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极高,这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生态经济综合价值定价

水资源在市场上难以直接体现其生态价值,所以其定价方法兼顾了经济和生态的双重考量。赵某挑选了水质、水量等五个关键指标,建立了一个城市水资源的定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能够通过量化手段评估能源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还揭示了生态经济的整体价值。能值分析成为评估环境可持续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

阶梯水价效应

福建省的家庭用水状况得到了何有幸的深入探究,其研究揭示,分阶段计费的水价策略在促进节水方面效果显著。水费随用水量多少而变化,这一机制激发了民众节约用水的热情,对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大有裨益。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背景下,这种做法显得尤为宝贵。

各位朋友,大家认为在日常中,哪种方式来确定水费最为合适?我非常期待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另外,也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或者分享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