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管理体制困境
农业用水管理存在不少问题。管理主体单一,方法过于行政化,与分散的用水户不匹配,导致行政费用持续上升。以许多农村地区为例,在农户用水调配上,行政干预既耗费了大量人力,又降低了调配效率。此外,这种体制偏重建设而忽视管理,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提升用水效率帮助不大。
水资源管理体系缺陷
一体化管理体系在从资源开发到回收利用的全过程中尚未建立。这导致相关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农用水资源的开发、使用和分配无法得到合理、全面、科学的处理。例如,某些地区的农田灌溉缺乏统一的规划调度,水资源使用上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缺水,有的地方却浪费严重。
现行水价政策弊端
当前的水价属于“政策定价”,它既不能准确体现供需关系,也不能有效促进节水。以前,农业用水大多免费或价格低廉,使得农民对水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供水部门也因为无法收回成本而缺乏积极性,这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举例来说,农村中一些老旧的水利设施由于资金短缺,维护不足,灌溉效果日渐下降。
水权主体与转让制度
法律明确规定,水库水使用权归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然而,真正使用这些水资源的是农村居民。建立一套农业水权转让的体系,并明确转让的具体条件和流程,这对确保城乡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缺少一套合理的转让规则,水权的流转变得十分困难。
政府管理手段局限
政府负责水资源的管理与分配,对大型项目的决策有帮助,不过,在农业用水调整和水权重新分配方面,采用行政手段的费用相当高。政府收集实时用水数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以跨区域农田用水调度为例,政府进行调研和作出决策的成本相当大。
节水技术与价格机制
我国广泛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效率上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们缺乏一套有效的节水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联动机制,而且农业管理的现状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此外,迫切需要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水价体系,这包括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水权转让,以及农业内部的水权转让,同时这些转让必须符合宏观管理的相关规定。
你觉得现在农业用水管理改革往哪个方向走会更有效?不妨留下你的看法,同时记得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