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体检’大揭秘:水下地形竟能如此清晰呈现

平时我们很难一睹江底真容,但现在南通市对长江南通河段的水下地貌进行了详细测量,结果令人震撼。这次测量有哪些重大价值和独特特点?下面我将为大家逐一介绍。

操作现场

南通市江海测绘院的总工程师张英明在滨江公园旁的码头现场,正熟练地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长江水下地形,如同给江面进行“B超”检查,声呐技术让江底景象清晰可见。礁石、深坑等障碍物在屏幕上清晰呈现,长江水下的景象毫无遮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项目进展

项目的外业测量现已全部结束。我们通过测量长江南通段的水下地形,明确了暗沙、岛礁等物体的分布区域及其高度。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水陆结合的地形数据。这表明南通在了解长江水下地形上取得了关键进展。接下来,我们只需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和分析。

首次测绘意义

自今年五月起,南通市着手进行长江南通河段的水陆综合地形图测绘。这是首次对长江水下地形进行的大规模、系统性数据采集和地图绘制。由于受到径流和潮汐的双重作用,该区域的水下地形极为复杂且多变。这次测绘工作不仅将充实南通市的基础测绘资料,还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测绘范围详情

这次测量的区域达到约700平方公里,包括南通市区、通州区、海门区、如皋市和启东市的全部堤坝、边缘滩涂和水域。它完整覆盖了南通长江沿岸的关键地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全面掌握区域内长江水下地形和岸线等基础自然情况,为众多工作提供所需的三维空间数据支持。

成果独特亮点

此次不仅完成了常规水下地形测量,还进行了地名、水系等众多数据的收集,成功构建了长江南通段的水陆地形图数据库。这是南通首次制作出覆盖整个长江流域的水陆一体的地形图和数据,对于长江南通段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规划展望

依据《南通市“十四五”基础测绘规划(2021至2025年)》,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南通市计划对长江南通段的水域情况,包括江心滩和暗礁等,进行详细的信息补充。目的是制作出全面的水下地形图。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增加基础测绘资料,并为长江的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持续的支持。

大家对长江南通水域的地形测量如何助力当地进步有何看法?若觉得文章有价值,不妨点个赞或转发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