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环保领域一直关注。这次发布的10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对解决许多现存问题大有裨益。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
近岸海域面临的环境挑战
沿岸海域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承受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城市,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若不经妥善处理便直接排放,众多小型工厂更是将未达标污水直排大海,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近岸海域的水质。众多污染物对海洋生物构成了威胁,例如2019年某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导致众多鱼类死亡,渔民损失惨重。此外,海洋航运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忽视,运输过程中石油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
污染之外,过度捕捞同样对沿岸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在海南的一些沿海地带,由于长时间的超量捕捞,某些鱼类数量急剧下滑,打破了海洋生态的平衡。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还威胁到了以海洋捕鱼为生的渔民们的长远生计。
旧标准的不足与问题体现
之前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存在一些不足。《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虽已实施多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方面,它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大量监测信息的需求。举例来说,在大型近岸海域监测中,旧标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较低。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以往的技术方法较为落后。在生物质量监测领域,旧有的标准并未对新兴污染物提出监测要求。例如,微塑料这类新出现的污染物在旧标准中鲜有提及。然而,如今它已成为威胁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旧标准未能及时应对这一新情况。
新标准的针对性改进之处
新发布的标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在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方面(HJ442.2-2020),规范具体提出了数字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新标准。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信息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在上海等地的监测站点,已经开始应用这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工作效率因此得到了大幅提高。
生物质量监测领域,新标准已开始重视对微塑料等新类型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实验室的研究显示,这些新污染物对生物质量的影响虽潜在却极为严重。因此,新标准及时将这一内容纳入其中,这对于准确把握近岸海域生物的真实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新标准对不同监测方面的规范
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标准(HJ442.3-2020)变得更加严格。这一标准在不同时间与季节对采样点、频率及量等方面都制定了详尽的规定。以广东部分河流的入海口为例,按照新规定,每月需在特定时段增加采样频次,以确保能准确了解污染物的输入状况。
近岸海域生物监测规范(HJ442.6-2020)变得更加科学。这涵盖了生物群落监测的方法,以及生物个体取样时的操作规范。过去,在山东沿海进行生物监测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监测效果不一。现在,有了新的标准,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新标准实施的意义和影响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新标准的实施对保护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大有裨益。比如在辽宁的一些沿海生态保护区,依照新标准执行,就能更加精确地守护环境。这样的做法对人体健康也有间接的保护效果,因为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能降低疾病传播等与环境相关的健康风险。
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将变得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他们能够依据新的标准,更有效地获取海洋环境的真实数据。这样的改进将提升地方法规制定的科学性。以海南等地的监测部门为例,他们可以依据新的入海河流监测标准(HJ442.7-2020),来制定本地区的河流治理和海洋保护政策。
公众应如何配合新标准的推行
在新标准的推广过程中,公众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首先,公众需增强环保意识,比如在海滩游玩时,不要随意丢弃废弃物。以广西北海银滩等沿海旅游区为例,游客众多,但随意丢弃垃圾入海的现象却时有出现。
大家也要主动监督周围排放污染的企业。一旦发现像氮、磷这样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存在违规情况,就要立刻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你所在的地方,有没有那些对着近岸海域排放污染的企业?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能够积极行动,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对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看法。